(原标题:【独家】獐子岛新年“躺枪”!扇贝跑到北海道了?NO,扇贝又不是大马哈鱼!)
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注意到,该网文于2月16日22时54分发表在微博,在2月17日获得广泛传播并迅速发酵。截至2月17日23时,该文章的阅读量业已突破500万,评论超过1300条。 扇贝是饿死的还是跑路的? 獐子岛1月30日晚公告,公司正在进行底播虾夷扇贝的年末存量盘点,目前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,可能对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核销处理,相关金额将全部计入2017年度,预计可能导致公司2017年度全年亏损。公司预计2017年净利润亏损5.3亿元-7.2亿元。 对于造成底播虾夷扇贝损失的原因,獐子岛2月5日发布公告称,初步归结为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,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,再加上海水温度的异常,造成高温期后的扇贝越来越瘦,品质越来越差,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扇贝没有得到恢复,最后诱发死亡。目前,獐子岛已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,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。 作者在文章中说,“扇贝到了每年初冬,会因为发情而扇动贝壳,由于通过绳索相连,很快就形成了共振。不要小看这共振,虽然西海岸远离地震带,不至于形成地震,但是每天凌晨,超过50万只扇贝产生的共振波,还是能够沿着海底地壳传播到很远的地方,比如中国东北。” 扇贝跑路缘自“故乡的呼唤”? 作者还引用日本渔民的话说:“扇贝是对振动极其敏感的生物,所以我们日本一直在研究用扇贝预报地震。而正是基于此,大连的扇贝能够感受到从北海道传来的振动波,对于它们来说,那是故乡的呼唤。” 扇贝不是大马哈鱼! 獐子岛早在2014年就曾因北黄海出现异常冷水团,使得其即将进入收获期的百万亩虾夷扇贝绝收。而獐子岛1月30日晚披露了目前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的消息之后,人们当时的第一反应即是“獐子岛的扇贝又游走了”。虽然獐子岛之前已经对造成底播虾夷扇贝损失的原因进行了公告,但是无疑这篇网文的内容更能引起人们的质疑。 “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不难发现,作者其实是在嘲讽獐子岛。如果读者连这样的文字都当真,只能说大家对一些基本的自然常识都没有,就真是没资格评价獐子岛的是与非了。”2月17日晚,一位长期关注獐子岛的金融界人士对e公司记者表示。 针对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说法,e公司记者于2月17日晚间向獐子岛的相关人士进行了求证。这位人士表示,对于文章当中的说法不想多说什么,这篇文章很有可能对上市公司造成新的伤害。实际上已经有人开始质疑这是否是獐子岛在进行危机公关。例如,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文章并表示:“这个写手,不是缺少常识,就是獐子岛终于成熟了,找到了最好的危机公关方式。” “这篇文章的说法已经突破了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底线,据我们所知,扇贝不具备文章中所说的迁徙能力。”上述獐子岛的相关人士表示,科学的角度是黄海暖流北上,经韩国分支,向中国为黄海暖流,向日本为对马暖流(从海洋动力来分析,这也是日本核辐射对中国未造成影响的主要证据)。文章中的说法也不符合虾夷扇贝的生物习性和能力,除非北黄海虾夷扇贝像鲑鱼(大马哈鱼)一样会逆流而上并顺对马暖流进入日本。 (责任编辑:财法论) |